编者按
发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惠安石雕,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。千年间,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,为惠安雕艺持续注入鲜活血液。时至今日,惠安雕艺大师们,不仅将南派雕刻技艺广泛应用于各种石材、硬木和软木之上,更以“圆雕、浮雕、线雕、影雕、沉雕”五大不同雕刻手法,占据国内无可比拟的地位,蓝狮用户注册诞生了诸多撼世之作:人民大会堂前石柱、毛主席纪念堂、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、陈嘉庚鳌园、莆田湄洲岛海峡和平女神天上圣母妈祖雕像、台湾嘉义先天玉虚宫九龙壁及九龙池、深圳锦绣中华文化民俗村、中华世纪坛、美国马丁·路德·金大型雕像、湖南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大型雕像……数不胜数。
究竟是怎样的历史变迁,铸就了今时今日惠安雕艺产业规模最大、生产能力最强、技术最全面先进、影响深刻广远的金字招牌?连日来,记者走访惠安16家大师文化企业,追根溯源,解读惠安雕艺产业背后烙下的文化密码。
(本报记者叶舒雯 通讯员张鹏汪惠婷)
追根溯源
发源黄河流域的 南派雕艺
古往今来,惠安雕艺巨匠人才辈出,仅是资料记载与民间口传的便数不胜数。宋有张仲哥,清有蒋学心、王弼、蒋山斗、蒋国衡、蒋镗、蒋双家、蒋金辉、蒋仁文、王神赐等,近现代则有蒋文金、蒋丙丁、蒋友才、蒋瑞生,蒋瓦水、蒋帝佑、蒋佛源、王清金、王清标、张来富等,而今天,惠安雕艺“江湖”更是百家争鸣。
追溯源头,惠安雕艺源于黄河流域。五代时,闽将张悃率兵驻扎青山(惠安县城东南三十华里),镇守海疆,其部下将石雕等中原先进技术一并带来。而惠安境内保存最早的石雕作品,当追溯到距今1600多年前东晋初期闽林始祖林禄陵墓的文武翁仲及虎马羊雕塑。建于宋代的跨海大桥洛阳桥同样是惠安石雕悠久历史的佐证。
到了明清时期,惠安南派石雕艺术风格日趋独立,迈向从“形似”到“神似”的更高境界,形成了精雕细琢、纤巧灵动的雕刻风格,叫人赏心悦目:例如对狮的雕艺,区别于北狮的威武生猛,活灵活现、喜庆欢快的南狮就是惠安雕刻的典型代表。同样在这一时期,惠安雕艺开始奠定国内外声誉。有“古建之花”美誉的福建仙游东城门外的石牌坊,就是清道光五年(1825年)由惠安蒋国衡、蒋镗主持建造的。史料显示,惠安雕艺作品也是在此时传至台湾,台北龙山寺的总建筑师即是“八闽首席木雕大师”惠安人王益顺,今天,台湾许多寺庙、民宅也仍保留着惠安石木雕精粹。同期,一些惠安石匠也相继到福州、厦门、台湾,甚至缅甸仰光、马来西亚槟城经营石店。
蔚然大观 鳌园成惠安雕艺 “百科全书”
新中国成立后,大量政府工程建设一面丰富了惠安石雕的表现题材,一面也让惠安石匠足迹遍及大江南北,在大半个中国留下了座座世纪丰碑。其中有这样一处,可谓是惠安现代石雕工艺的“大观园”,亦称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大奇迹。它就是坐落于厦门集美的陈嘉庚鳌园。近日,为了一睹昔日惠安石匠们的风姿,记者在省级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文生大师的带领下,蓝狮娱乐注册登录踏访鳌园。
走进鳌园,干净整洁的石板路将你一路带向“博物观”,我们穿过一条50米的长廊,映入眼帘的是两边镶嵌着的一块块青石镂空雕,从春秋列国的历史典故,到民族英雄人物传,再到敬老爱幼的民间故事……连环画式地呈现中国古今历史。“这是整个鳌园石雕群中技艺最精湛的部分。”王文生充满自豪地说。昔日,受山东广智院博物馆的启发,陈嘉庚老先生回到厦门后,萌生了兴建一座以教育为功能的博物大观之想法,随后,他请来惠安工匠大师们负责园内650件青石雕的雕刻,王文生的父亲王清金,以及惠安老一辈石雕名匠蒋瑞生、蒋丙丁、蒋瓦水等均在其列,工程前后历时8年。整个鳌园的石雕作品,数量之众,万象包罗,从花草鱼虫到飞禽走兽,从山水风景到历史人物、乃至历史典故、书法艺术等等,洋洋大观,堪称现代石雕艺术宝库。
鳌园对于惠安雕艺的影响,不止在于它是惠安精湛雕刻技艺的最集中保留与展现。“文革”时期,鳌园部分石雕被毁坏,集美学村董事会再度邀请惠安石匠们对损坏的石雕进行修复,而子承父业的王文生,成为这一批修复匠师中的一员。“经过"文革",惠安石雕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。”王文生说,这一次修复,从历史典故史料的重新收集、绘画,到镂空雕的精细修补,让包括他在内的年轻一辈技艺得到了巨大的提升。
如今,王文生仍与集美学村校董会保持合作关系,少许石雕风化脱落的修补工作仍由他与儿子一辈负责接棒。鳌园这部惠安石雕技艺“百科全书”与惠安雕艺的缘分,仍在续写。
承前启后 国营石木雕厂精英辈出
在鳌园之外,庞大的惠安石匠队伍同样见证了新中国建设的辉煌历程。今天,提到惠安雕艺大师们师出何门,创办于1960年的惠安第一家石雕企业—国营惠安石雕厂是不可能绕过的一个词。
可以说,国营惠安石雕厂书写着新中国成立后惠安雕艺的辉煌岁月。其时,该厂曾先后接待过李先念、乔石、丁关根、迟浩田、王汉斌等领导同志和七十二个国家的使节团,诸多圆雕和影雕作品,被作为馈赠外国贵宾的外交礼品。该厂还分别摘下过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奖、首届工业博览会金奖、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,享誉海内外。
国营的惠安工艺美术厂有着相似的发展轨迹,原惠安工艺美术厂厂长陈木林介绍,进入上世纪70年代,一度陷入发展低谷的惠安工艺美术厂,带着一部分雕刻作品参加广交会,由此吸引了雪片般的订单,有段时间还需要周边木工作坊帮忙生产方能完成,从此一举重焕生机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影雕在这段时期应运而生。采访中,王经民为我们讲述了其鲜为人知的诞生历程。上世纪70年代初,惠安石雕厂接上级指示,成立毛主席雕像专门部门“敬雕组”,蒋友才、王经民的父亲王清标等人是其中骨干。由于人物雕像需先做小稿,而常年在石头上直接打稿雕刻的石匠们并未学过这门功夫,王清标提议,可借鉴清康熙年间的惠安石雕大师李周发明的“针黑白”手法,利用黑白成像原理,以尖细工具琢出大小、深浅、疏密不同的微点,以黑白的不同层次,表现光线的强弱,呈现细腻逼真的图像。经过试验,此法一举成功,影雕这一崭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也日渐闻名于世。
生机勃发 闽台交流助推全面复兴
尽管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与诸多国营老厂的命运相似,国营惠安石雕厂、木雕厂走向衰败,但从惠安国营石雕厂走出的一大批能工巧匠,以及它长期拓展的市场、积攒的声誉,都为此后大批惠安人投身市场经济浪潮,打造石雕产业埋下了重要伏笔。
可以说,惠安雕艺产业的崛起是闽台关系日益密切的侧面写照。“要感谢台湾市场。”采访中,许多石木雕企业不约而同地提到,上世纪90年代后,闽台关系发展对惠安雕艺产业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。一方面,“文革”时惠安传统石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挫败,而先前传袭了惠安雕刻工艺的台湾建筑物仍保留较为完好;另一方面,当时台湾雕刻工艺人工费上涨,大量订单转向大陆,拥有得天独厚的五缘优势与坚实的雕艺根基,惠安自然成为台商频频光顾的所在,你来我往中,台湾商人对雕刻质量严格要求、台湾对传统寺庙建筑风格的保留和演变,成为惠安雕艺技术提升的有力“助推剂”,由此,一批年轻的雕艺能手开始崭露头角。
再后来,随着惠安企业走出去参展、参赛,国内外艺术家不断地来惠安交流,在文化碰撞中,全新的艺术表达与创新思维,西方文化精华与现代科技,为惠安雕艺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,焕发崭新生机。
回眸历史,惠安雕艺从崇武溪底村擅长大木、五峰村精通石雕构件的最初格局演化至今,已然一派百花齐放、欣欣向荣的景象。访遍惠安雕艺大师,精于根雕的陈木林、多面能手王经民、钻研国学的郑国明、潜心书法的王荣海、精通古建流派的刘国文、深耕红色题材的张建奎、玉石镶嵌刻一枝独秀的蒋耀辉、宗教雕塑有绝对话语权的蒋惠民、长于大型传统寺庙建筑雕刻的蒋杰雄……都以自身特色告诉我们,惠安雕艺大师们,在技艺过人的基础上,更是历史人文、建筑学、解剖学、风水学、物理学乃至宗教、哲学等领域的行家。这些知识的储备既继承自父辈,也离不开长期实践摸索创新。在蒋耀辉的家中,至今还珍藏着他整理绘出的惠安传统石雕的各种吉祥、文武图籍,就是最好明证。
惠安县文改办主任林瑞峰介绍,除大型政府工程、古建之外,长期以来,惠安石木雕始终活跃于民间、宗教建筑领域,这些建筑精华与传统的吉祥、历史、宗教、神话题材紧紧融合,深深根植在传统文化之上,融入传统观念、民间生活方式之中,融入吃苦耐劳的惠安人文秉性之中,由此解读,惠安雕刻艺术能够传承千年便也不难解释。
父传子承、代代不息,绵延不绝却又万象更新,在惠安雕艺的表演舞台上,雕艺“名角”们皆有各自独特风格,在接下来的系列报道中,我们将微观雕艺大师,为您细细剖析流淌在惠安雕艺历史中的文化内涵。
不忘初心 方得长远
木有本,水有源。追溯惠安雕艺的源头,寻觅代代传承的文化“密码”,是为了更好地观照当今,镜鉴未来。在全国众多雕艺流派中,惠安雕艺能历经1600多年传承,至今长盛不衰,独树一帜,原因何在?其中重要的一点,是惠安人秉性中的崇实尚本、不忘初心。在许多惠安雕艺名家眼里,肯于下笨功夫、苦功夫,认可并深掘传统技艺,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,是他们创作的安身立命所在。
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,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。惠安雕艺正是如此,它来源于代代惠安石匠谋生打拼的生活,也服务于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的生活。确实,在这片惠安文化的沃土里,从来不乏对传统的致敬和坚守,因为—不忘初心,方得长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