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石看纹路,取石念口诀
自古以来,人类不断创造文化,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舞台上,唱主角的是世代传承的手艺人,灿烂的文化艺术成就集锦般表现在他们身上,又依靠他们世代相传。浏阳民间石雕艺人便是如此,在辛苦耕耘的浏阳艺人手中,一锤一锤凿出的是辉煌的岁月。本期人文馆“世家文明”栏目,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个石雕世家。
如果您身边有雕花匠、养蜂、秤匠、印年画、裱画、吹糖人、陶瓷工、当铺、摆渡、武艺、碑帖、扎纸、铁匠、变戏法或其他行业传承数代的传统技艺继承人,欢迎拨打本报热线 83830000或记者电话18711314922。
○我跟着叔祖父学石雕的时候,才四五岁,还穿着开裆裤呢。
○学艺重要,做人更重要。
深山内,一位石匠挥汗如雨,开山采石。经过一道道艰辛的敲打、雕磨,一块块精美的石碑、一座座精巧的石具、一座座经典的石桥就呈现出来。从旧石器时代开始,人类便与石产生了联系,石雕工艺历经数千年,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艺。
浏阳也存在这样的石雕世家,艺传数代,蓝狮官网说明从曾经那个石匠活跃的时代到机械雕刻的时代,石雕艺人走过了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,但传承之路并未变得模糊。
浏阳日报记者袁村平
学艺
五岁开始向叔祖父学石雕
“我跟着叔祖父学石雕的时候,才四五岁,还穿着开裆裤呢。”昨日,记者走进劳动中路胡宜忠家,宛如进入到一家书画博物馆,各种书画作品琳琅满目,不乏名家大作。年近六旬的胡宜忠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市文联副主席、浏阳画院院长,谈起自己的艺术生涯,他首先提到的就是自己的叔祖父。
由于家境贫寒,胡宜忠从小就过继给叔祖父。叔祖父胡居椿,号清泉,是浏阳城关出了名的石雕艺人。
“爷爷会武艺,非常有才华,在我看来是个传奇式的人物。”胡宜忠说,那个年代,家家户户都有石磨,包括手推磨、水磨、电磨、牛磨等,还有刀石、釉石、猪槽、碾子等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用具,还有石雕、刻字,叔祖父都能做,“以前多为石桥,是靠一块块石头拼接、支撑起来的,叔祖父不知道造了多少座石桥。”
现在,叔祖父胡居椿只留下唯一一件石雕作品,胡宜忠放在家中,格外珍惜。5岁的胡宜忠过继给胡居椿后,迫于生活,年幼就要拿起笨重的凿子在石头上学刻字,其中的艰难与不易,可想而知。叔祖父给他定了两条规矩,一是要养家糊口,二是要勤学书法。“书法是学石雕的必备技能,叔祖父虽然不会写,但是能鉴赏,要求我学石雕必定要学书法。”
薪传
桃李遍布,收徒执行“弟子规”
1969年,叔祖父去世,享年73岁,才十余岁的胡宜忠继承叔祖父手艺,不断拜访名师学艺,刻苦钻研,终有所成。
胡宜忠现在以字闻名,能画更能刻,在浏阳,胡耀邦故居、杨勇故居、西湖山等地皆有其作品。
“我父亲没有从事石雕行业,我的儿子是留学国外的博士,我的技艺传给了几个徒弟。”胡宜忠说,如此算来,传承并未中断,现在徒弟也已经开始招收弟子,这一行当在改变中慢慢发展。
“我们拜师学艺,必须严格执行‘弟子规’,不是闹着玩的。”今年50余岁的付玉奇是胡宜忠的亲人,也是他的徒弟,如今在浏阳城区有自己的雕刻门面。与他同样在浏阳发展雕刻技艺的还有更年轻的王孟其和罗钦卫,让石雕技艺不至于后继无人。
胡宜忠的拜门徒弟有近百人,学生更多,弟子陈阳静现为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“学艺重要,做人更重要。”
技艺现状
现代石雕悲哀与进步交织
石雕离不开画、写、刻,所以三艺都要学会,叔祖父要求他学书法,也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用于石雕,发展石雕技术。写得好了,雕刻出来才更加传神。“雕刻的手法、力度,和书法也有相同之处,蓝狮娱乐合理吗?该强的时候强,该柔和的时候柔和。”
现在,胡宜忠书法大成,偶尔做一些雕刻,心中匠心不老,但也有对传统技艺愈发苍白的忧虑。
“以前的石头全部是用手工打磨、雕刻,现在一些手工技巧弄清楚了意义也不大,机器可以代替。”胡宜忠说,例如开石头,以前需要找规律观纹路,现在用机器切割,分复杂的石料完全不成问题了,“对传统工艺来说是种悲哀。”
但是在这种悲哀背后,也是一种进步。“现在这种规模生产,速度快,质量好,以前要打磨几百块石条,耗时间费人工,现在不要多长时间就能做出来。”
技艺要诀
开石顺应自然规律
“大概是1967年的时候,现在的老财政局那边,要把从牌楼拆掉的石头用来修街道,需要把一根根的石柱平均分成两半。”胡宜忠说,当时城中只有叔祖父和一个姓曹的石匠,曹石匠忙了一上午,也没能分开一根石柱,倒让一些石柱爆裂开成了废材。
那天晚上,曹石匠跑到胡居椿家中求助。“叔祖父跟曹石匠说,让我的孙儿跟你去吧!”第二天,一个是五十几岁的老石匠,一个是11岁的小孩子,胡宜忠到了石柱旁,找人帮忙把石柱一根根摆好,不多大一会,就将六根石柱分好了。
“盲目分石,除了累,更容易让石头爆开。”胡宜忠总结说,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纹路和经路,找准了,分石头就很容易,要按照石头本身规律来。这一最基本但又最实用的技巧,也是胡宜忠从叔祖父那继承来的。
山中取石要念口诀
石雕工具有铁锤、錾子、风箱、火炉、锉子等,风箱拉火,錾子见火。“我们把见火的程度称为‘老’,如果‘老’了,錾子就容易断;如果见火见过了,錾子錾不进石头,自己容易熔化掉。”火候要适度,按照胡宜忠的经验,錾子变为紫蓝色的时候最为恰当。
“老一辈艺人们靠的都是记忆,他们的技术完全需要自己领悟,如何雕、如何掌握工具,都是学问。”虽然没有文字记载留下来,但靠着口口相传、耳提面命,技艺得以流传。
还有一些规矩也是如此。石匠需要进山取石,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,要提防山中的石头垮塌下来。
“进山取石头叔祖父教过我一句口诀,叫作‘天煞归天,地煞归地,凶神恶煞,各归原位’,然后拿一张纸写个‘無’(无)字。”边写边念,虽然胡宜忠从没有用过,但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。